今年秋天,全国中小学都采用了由教育部直接编写的“部编”中文教科书。曾经耳熟能详的《人民教育版》、《广东教育版》、《江苏教育版》、《北京教育版》等版本,告别了中小学教育的历史。
文如敏是这本语文教科书的主编。对他来说,受聘编写教科书是中国教育理想的体现。在他看来,这次演讲实现了多少理想
。
北京新闻书评周刊《我有客人》第14期
嘉宾:文如敏
Q、 向初一要求教科书将原几篇小学二年级三年级课文提前,还增加了文言文的比例,难度会不会太大 这些在实际教学中,对教师的要求也相应提高。教学如何适应
这种语言的文本选择有些灵活。有些文字较深,色调匹配。这是有意的,让教师根据自己的学习感受决定如何教学。
深度文本可以是“肤浅的谈话”。如果某篇文章对大多数学生来说确实太深,那么要求也可能更低。不要慢慢地咀嚼所有的课文,以免留下你不懂的东西。一切都扣得这么好,读书一定要上去,语文素养是不可能的。
建议加大教学与自习课的班级类型区分,教学中自习课老师要多讲一点,讲得仔细一点,主要比如,自习课让学生独立阅读,给予适当的指导就可以了,不要都“扣”得那么细。
有人建议,最好的方法是取1加X,学习一篇课文,再多读四五篇泛读文章。应该让学生接触“深”一点,甚至不知道怎么读,一跳就可以达到,这样可以调动自主学习的主动性。
Q、 问:你好,我是一名小学一年级的语文老师,以前的广东话版教材是先学习拼音识字,但现在编写的教材一年级读拼音,单词很简单,能力不够,但孩子一组单词或一组单词,但一组单词写不出来单词,老师觉得教学难度有点大,你觉得合理吗
让孩子们先去学校学汉语,然后再学拼音,为了突出中国文化的重要性,首先让孩子们对汉字有一些直观的印象。
一节课的开头是“天,地,你和我,他”,6个斜体字几乎占了一页,点击一下,可能会让很多学生终生难忘。这种设计中有文化因素。
Q: 温教授你好。我是一名高中老师。请问这本教科书的改编,除了鲁迅文章的数量发生了变化外,高中语文教科书的诗歌部分是否也发生了变化 现在课本必修的第一单元是诗歌单元,选自沁源泉长沙,巷在雨中,再见了剑桥和大雁河我的保姆。我个人的感受远不如上一版教科书中的诗歌,比如《到橡树去》、《错了》、《越过栅栏》等。
[东方新闻]
新教科书在这方面有什么变化 非常感谢。温瑞敏。统一编译这本高中语文教材才开始编译,题目还没有确定,怎么知道选什么文本 你所说的不一定是正确的。
教材的选择应该考虑经典,尽量选择优美的文本,还要考虑教学的需要,例如,给出合适的方法。新的高中语文教材是根据新的高中班级标准来编的,肯定会有很多变化。例如,增加阅读量和阅读量,让语言回归阅读的本质;更注重整本书的阅读,注重学习多种阅读方法;强调“务实”背后的思维训练等。
温:你说的是可以理解的。学生在考试前必须给予一些应试指导。但通常教学还是有些平衡,不能全部指向考试,培养学生成为考试“专家”。这些“专家”中的许多人到大学很难进入专业学习,未来很难有大的发展。我们还是想从教育的本义上理解语文教学,不仅让学生考得好,头脑也不死。
就语文而言,方法是鼓励更多的阅读,不要忽视教材。阅读范围宽,视野广,考试成绩不会差,质量也会提高。有水平的老师知道平衡,没有水平的老师只会倾向于参加考试。
鲁迅的作品真的很难理解,需要一定的经验才能深入理解。但鲁迅作为一个民族的精神象征,让中小学生接触一点,也是必要的。
他们可能不理解鲁迅作品的深层含义,这无关紧要。有一个初步的印象是好的。有些事情可能需要时间才能理解。这就是你说的。让学生读一些经典,古今中外的经典,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,读经典可以让人的精神得到提升,可以让人从庸俗文化中脱颖而出,保持精神追求。但经典有一个划分,语言形式或时代的划分,青少年不喜欢读经典是一种“正常反应”。
Q: 亲爱的文教授,学生们想问你的是,学习汉语的孩子是这个社会中最无用的人。先生,你能回答学生的问题吗
语言,或称汉语,是所有学科中最基本的。正如复旦大学前校长数学家苏步青所说,如果数学是学习自然科学的基础,那么汉语就是基础。语文学科的目标不仅是提高语言运用能力,还肩负着培养思维能力、审美能力和文化传承的使命。
Q: 近年来,中华民国的中文教科书经常成为热门话题。许多人认为这些旧教科书更适合母语教育和人文教育。你怎么认为 在编写教科书的过程中,您是否学习了中华民国的旧教科书
汉语教材的统一编写借鉴了中、外文教材的经验,包括民国时期的一些优秀教材,甚至采用了一些教材。但不会以民国教科书为基准。
民国时期的教科书一般都是由个人编撰的,与生活、文学相比,但不太科学,不像今天,编撰前有大量的基础研究,如儿童的词频、各节语言的认知规律等。
事实上,在民国时期,对汉语教科书和教学有很多抱怨,也有关于“为什么中国人的民族语言水平如此低”的反复讨论。西南联大中文月刊发表了一系列讨论文章。看来,‘民国教科书热’只是中国人对现状不满的心理投射,过滤、理想化了民国的历史。
Q: 你好,温教授,我真的很喜欢你说的“让我们回到中国教育的精髓”。我想问你两个问题。首先,由于应试教育,我们的语文教育到处都有“标准答案”,学生只能对文章有一种理解。你对此有何看法 第二个问题是,北京大学是一所优秀的大学,每年都有很多优秀的学生。你认为这些学生的汉语素质符合你的基本要求吗 如果没有,你将如何通过编写教科书来改善这种现象 非常感谢。
智力问题应该有一个标准答案。然而,对于一些可以从不同角度处理的可理解性问题,如对文本内容的理解,应该允许不同的理解,而不一定建立标准答案。
在中小学考试中,通常会有所谓的标准答案,部分是为了方便批卷,这延伸到教学,用标准答案限制学生的思维是不合适的。
改进的方法是提高问题的水平,有些问题可以允许玩不同的游戏,不要标准答案。教学中应加强思维训练,特别是批判性思维。通过“务实”学习带来思考能力。这是我们语文教学的弱点。
北京大学的学生一般都很优秀,但也有很多人自私,没有野心,没有责任感,读得太少,缺乏批判性思维。我为他们感到难过。教科书将尽力给学生带来积极影响,但其作用有限。
。
1a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