玻璃弹枪威力大吗,运钞员为何偏爱使用霰弹枪?
运钞员押运钞票时,没有用精度更高的步枪,改用霰弹枪,而运送高考试卷却用步枪,难道试卷比钞票还金贵?押运员说出原因,我才明白其中的道理。
经过银行门口,经常可以看到运钞员押运钞票时,手里拿着霰弹枪。运送钞票可没想象中的那么简单,在巨大的诱惑下,随时有可能被别有用心的人盯上,手里有枪可以最大限度保证财产安全。也许有人就要问,步枪的精度和威力都要比霰弹枪强,为何运钞员不用步枪呢?
什么是霰弹枪霰弹枪从射击原理来说,算是一种古老的武器,用火药当作能源,将钢珠发射出去,造成较大的杀伤力,这是早期霰弹枪的特点。
那个时候火药技术传到西方,各种类型的霰弹枪诞生,用了一段时间以后,才发现这种枪也有缺陷,就算威力再大,也只能装一发子弹,若是打不中威力也发挥不出来,反而自己会陷入危险的处境。
经过改造升级,又有新的霰弹枪被研发出来,“雷铳”最具代表性,枪身缩短,前面的枪口呈喇叭形状,更容易装弹,将大的铅丸改成小弹丸,装弹数量增加,精度和杀伤力与手枪没有太大的差距。
霰弹枪的结构相对简单,在紧要关头可以快速射击,常常用于近距离作战的伏击战,安保或射击比赛等场景。
任何武器,只要能看到它的身影,说明就有存在的意义,霰弹枪的特点就是射程不远,大概只有20米~50米,距离太远没有射击的意义。只要能命中,产生的火力就足以对目标造成较大的伤害。
为什么霰弹枪打不远,因为枪内的动力将子弹推射出去,在空中是以抛射的轨迹运动。一旦距离太远,抛物线的面积更大,想将射击精度最大限度发挥出来有难度。
喜欢玩射击游戏的年轻人,对各种武器的性能十分了解,他们觉得霰弹枪拿在手里就是累赘,放在地上都没人捡。
但是在特警部队里,霰弹枪被定义为武器的角色,每次执行任务都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,就好比催泪弹和震撼弹,在某些场合甚至比步枪和冲锋枪更加适用。
如今世界上有一批知名的霰弹枪问世,比如SPAS-12多功能霰弹枪,温切斯特M1897霰弹枪,甚至还有半自动和自动霰弹枪。
霰弹枪的实力有了很大提升,但也有缺点在狭窄的空间内,使用霰弹枪几乎没什么优势,主要源于枪身的长度,换成手枪,在杂乱狭窄的环境下更加灵活方便。
枪身短了,就意味着装弹数量要做牺牲,比如一支14寸以下的霰弹枪,装弹数量有可能4发都不到,而且在射击时产生的后坐力也能以让人承受。
用弹匣装弹的霰弹枪,与枪身长度没有多大关系,但是回填子弹时也要消耗时间,况且在容量上也没有优秀,并没有成为主流。
在使用霰弹枪时,就要保证足够的空间来施展肢体,才能吸收部分后坐力,防止伤到自己。如果周围的空间不够,射击时的动作都没办法完全施展开来,产生的后坐力和噪音能让人感到极度疲劳,根本就没有能力再与敌人对抗,想获胜都很难。
最近几年,枪弹防护系列的产品升级,比如重要的人物穿上防弹服,哪怕遭到霰弹枪射击,也不会造成多大的威胁,穿甲能力与步枪根本就不在一个档次。
我们常见的霰弹枪,被人们称为“扫把枪”,意思就是打出来的子弹像扫把一样,可以横扫一片,但是想其中某颗子弹有极高的命中率,简直就是天方夜谭。
霰弹散布的大小,与枪管长度和弹药有很大的关系,并不是每把霰弹枪相同。以全尺寸12号霰弹为例,在7~9米的距离射击时,散布的范围还没篮球那么大。
也就是说霰弹枪在近距离射击时,瞄准对精度提升并没有那么大,命中率就是软肋不值一提。
国外曾有人做过统计,警员在外用霰弹枪执行任务时,在合适的射程内,命中率仅为58%,如果在所有的距离上统计,并不能保证首发就能打中,对方趁机逃跑的概率更高。
所以在现代战术体系中,时间就是生命,在近距离的情况下不能先命中敌人,那么就处于弱势,想活命的机会并不大,这也是战术突围中不使用霰弹枪的原因。
能让霰弹枪发挥出最佳的效果,射击距离保持在15~20米为宜,只要在这个范围内,有利于子弹散布,可以弥补瞄准的误差。
在和平年代,霰弹枪作为防卫武器还是有一定的价值,不会造成太大的伤亡,又能将对方制服。
运钞员不用步枪,为何偏爱使用霰弹枪押运钞票是一件很危险的事,作为押运员来说,他们手中的枪就可以起到震慑作用,成为合法持枪的人。每年高考时,运送试卷的人员也有配枪,用的还是步枪,那么问题来了,运送钞票的押运员为何不用步枪呢?曾经有一位专业的运钞员说出原因,我才明白其中的道理。
第一,银行运钞员只是普通的安保人员
一般来说,银行的奖金需要转移时,就需要请押运公司全程保护,将资金运送到指定的地方。参与钞票押运由一个团队组成,至少包括运钞员、司机和解款员。
解款员身上没有配枪,只与银行的工作人员交接,为了安全,会穿上防弹背心。
司机只负责开车,也会戴上钢盔,穿防弹背心,有的没有配枪,但有条件的押运公司,也会给司机配上一把54式手枪防身。
大多数情况下,运钞员至少有两名男性组成,站在车门的两边,手里拿着霰弹枪,保证资金安全。
押运公司的安保人员虽然有配枪,但他们并非专业的武警或警察,大多是从社会招募而来的退伍士兵,经过培训以后才会上岗。
这类押运公司,只是给公司或个人提供防护、巡逻、守押等服务,通过申请,只能使用普通的霰弹枪,服装也是安保服,与警用制服有一定的区别。
第二,押运公司的安保人员不适合用步枪
霰弹枪的火力没有那么猛,在合适的距离内可以起到震慑作用,不至于造成伤亡。银行的位置大多在街道的中心位置,周围的人流量比较大,如果万一发生交火冲突,霰弹枪的火力可以最大限度防止误伤。
押运公司的安保人员,在培训的过程中,会以霰弹枪来实操,由于结构简单,操作时没有那么复杂,很快就能上手。
使用步枪时,握持的位置和力度也有讲究,瞄准的时候用右眼通视觇孔,形成三点一线才能提高精准度,整个过程相对复杂。
如果安保人员将霰弹枪换成步枪,短时间内难以适应,在执行任务时不注意,极有可能发生走火,伤到自己或路人,就会造成较大的损失,毕竟他们不是专业的武警。
另外一方面,步枪的威力非常大,不论是射程或威力,能给目标造成较大的破坏,并不适合用来安防。
第三,没有必要使用步枪,霰弹枪就能完成任务
银行运钞员工作时,大多是在车辆周围活动,射击的距离不会超过20米,这么近的情况下,使用步枪完全没有必要。要知道步枪的射程可以达到500米,有些狙击步枪甚至可以达到上千米,用于押运防护完全就是资源浪费。
步枪的射程远,威力也更大,如果有歹徒抢运钞车,距离一般不会超过30米,用步枪朝歹徒射击时,周围正好有行人从那里经过,子弹威力太大发生贯穿,极有可能对路人造成二次伤害,这样就得不偿失。所以说在密集的闹市区,近距离防护用霰弹枪更为合适,操作简便,能以最快的速度让歹徒失去反抗能力,不会造成过度伤害,避免伤及路人。
第四,押运安保公司不允许配备制式步枪
在大家的印象里,押运安保公司的运钞员,看上去很威风,荷枪实弹不苟言笑,有一些神秘的感觉。
其实对于专职守护的押运人员,用枪也有严格的规定,年满20周岁的公民,身体健康,具有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,没有污点处罚的记录,经过专业的培训,才能向上级申请,批准以后才会发放持枪的相关证件。
押运人员使用枪支有严格规定,最常见的就是97式的防暴枪,杀伤范围有限,子弹的穿透力也没那么强,可以避免二次伤亡。
运钞员用得最多的就是霰弹枪,还有催泪弹和布袋弹,属于有限防卫的自卫武器,一般不会配备威力更大的制式步枪。
写在最后运钞员使用霰弹枪,操作简单方便,要求没那么高,就可以起到防护的作用,而且可以避免二次伤亡,相对来说在运钞场景使用更加合适。步枪的威力虽然大,但职责和性质不允许使用。
挡风玻璃有个2cm长的裂痕?
汽车挡风玻璃有两种:一种是原厂玻璃。一种钢化玻璃。
为了防止在汽车高速行驶中遇到异物的碰撞碎裂伤害驾驶员或乘客,原厂档风玻璃是由一层透明的胶带粘贴而成。
因为原厂玻璃价格比较高,在日常驾驶出了交通事故或者别的原因需要更换玻璃时,大部分都会选用钢化玻璃。
钢化玻璃优点价格底,它的致命缺点一击就碎。
象你的爱车在这种高速撞击下玻璃没有碎裂,只有原厂玻璃才会有的现象。二毫米的碎裂缝对车辆安全行驶没有任何问题,不需要任何处理。
停止作用和穿透力哪一个更为重要?
小兵和指挥员的思维是有本质差别的。这个问题,明显地透露出单一思维的倾向,实际是:题主不明白“目的”决定手段的含义。
也就是说,我们开枪的目的是杀伤还是杀死目标,在什么距离,在什么情况下,这些都是需要综合考虑的因素。
既然题目设定是军用枪械,那么本文主要考虑的就是军用环节,至于警用,在后半段阐述。
军事,无处不在,不仅仅是战火硝烟的战场,其实,小到军队大院的巡逻、站岗,也是军事的一部分。以下从简单到复杂来分析:
第一、正面射击的开阔战场这种情况下,不管是机枪还是步枪,士兵和指战员,考虑的是撩倒对方,不管是一枪爆头,还是穿胸而过,亦或是打断腿脚,双方接火的距离都在200米开外,这个时候,停止作用和穿透性都不是考虑的因素。
指战员也好,士兵也罢,考虑的是射击距离、角度、火力密度、火力持续性等因素,恨不得手上的机枪有无穷的子弹呢。
这种情况下,子弹的穿透性实际上比停止性要重要许多,这代表着有效射击距离远,在200米距离上,贯胸而过的子弹,哪怕是1厘米的贯穿孔,敌人也丧失了战斗力,绝对不可能强忍着跑出200米的。
此时,12.7mm的重机枪火力,还要考虑停止性?
这个时候,一发子弹要是能够贯穿5个,那么就是彩票中奖,效率极高了。
有人说了,战场不应该是最复杂的情形么,怎么就是最简单的呢?这就是典型的不动脑筋,战场的目的是消灭对方的战斗力,至于打死或者打伤,没有什么选择余地,想太多的话,长官会用钢盔敲你的脑袋的。
第二、近距离作战伏击战,是最高效的战斗形式,战损比能够达到惊人的10:1,有的时候甚至达到自己零伤亡,这就需要选择很好的设伏地点,这个时候,需要的是尽可能快速、准确地消灭敌人,由于是短兵相接,有时候距离在50米范围内,这个时候,火力的密度占据第一位,其次是考虑贯穿性。
冲锋枪的短距离攻击效果要好于步枪,火力猛,这时候,讲求的是击中概率,10发子弹招呼到你的身上,不死也难啊!还能够防止子弹射穿敌人身体后,溅射到自己的战友身上。
想想看,大家围成一个直径100米的圆圈,你敢用自动步枪直接打?
在巷战和坑道作战的时候,拐弯抹角很多,冲锋枪很灵活,步枪次之, 步枪后坐力大,枪口上跳,很多时候,不如冲锋枪,如果是巷战,还要考虑到跳弹。
第三、看家护院军事目标的哨兵,负责警卫,如果在野外,发现情况不妙,危害到自身安全或者是有人偷袭基地,可以直接用枪射击了,这个时候,需要考虑的事情就复杂一点了,如果是弹药库、油库这样的敏感地带,冲锋枪的作用比步枪要高许多。
毕竟敌人摸到身边了,如果用威力强劲的步枪,打穿透敌人之后,直接打到油桶上、军火上、或者打到其他队友甚至是军事长官,那是很悲催的,这时候,冲锋枪就比较好,子弹直接在敌人身体内部停留,击倒在地,就算是穿透了,也会丧失大部分动能,直接掉到地上了。
因此,我们可以看到,在军事单位的指挥部,以卡宾枪、冲锋枪为主,步枪和机枪,只是在制高点范围内使用。到了像三军总司令身边,只见手枪了。有谁看到美国总统的身边,有大批的手持自动步枪的人?
这时候就要考虑相反的问题了,作为进攻方,偷袭弹药库、指挥所,枪械的威力则是越大越好,巴不得一发子弹能够穿过墙体,直接把对方的司令官干掉,或者引燃弹药库、油库。此时,连RPG、迫击炮都想用,还要考虑穿透性与停止性么?
当然啊,这时理想状况,袭击国防部、总统府,长枪是很难接近的。
防弹衣问题随着材料科学的进步,防弹效果大增,200米距离上,小口径自动步枪的子弹,很难击穿防弹衣了,这时候,7.62毫米的全威力枪弹,穿透力极强,会有效杀伤目标。
当然,他们遇到重机枪,也只是韭菜。这个时候,穿透力绝对大于停止性,不要胡思乱想。
警用枪械警察面对的复杂情况,是军事人员难以想象的,社会大众的观感很重要。要有专门团队来操作。
狙击面对穷凶极恶的持枪歹徒、持刀挟持人质等行为,并且开始滥杀无辜了,这个时候,考虑的是剩余人质安全,一枪毙命是最重要的,哪怕是周围人质有附带损伤。
此时,穿透性非常重要,数十米、数百米外,一枪击倒,争取时间,人质受伤,还可能抢救,如果是歹徒发狂,拿枪扫射,只会伤亡更多。
止暴一般在闹市区比较常见,比如事发地段是北京王府井大街、上海的南京路这样的地方,人潮如织,突然冒出个持枪歹徒、持刀行凶者,此时警察需要尽快制止犯罪,拿出手枪,朝着歹徒射击,距离一般不会超过25米,此时考虑的是子弹穿透歹徒身体之后,会不会伤到无辜群众,停止作用就非常重要了。
警用子弹,没有尖端,射入人体,会被骨骼和肌肉挡住,子弹的动能完全被身体吸收,直接将歹徒击倒在地,巨大的疼痛感,让歹徒失去行动能力,子弹不会伤及无辜。
不要以为歹徒都是铁打的,泰森这样的级别,一枪击中大腿骨头,也是瞬间丧失战斗力的。
结束语:指挥官在考虑问题的时候,会综合现场情况,士兵不一定,这时思维层次的问题。很多人以为武器的威力越大越好,这是误区。
要不然,每个人扛一枚原子弹,是不是更飒风?
如果打不穿是在浪费子弹吗?
机枪打坦克的行为需要分不同历史时期、不同的战术行为来看,它并不见得就是浪费子弹,但可以肯定的是,机枪并不是个有效的反坦克武器。
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,这时候坦克才刚刚被发明,装甲相当薄弱,比如当时大名鼎鼎的雷诺FT-17坦克,装甲最薄的地方才6mm,最厚也不过22mm,理论上使用马克沁机枪可以在100米左右的距离击穿其装甲,即便无法击穿,也能对坦克成员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,干扰其观瞄和作战。
再加上堑壕战有其固有的特性,两边都是密集的堡垒工事和壕沟阵地,机枪、火炮布置的相当多,坦克的作战理论也不成熟,机动能力更是差到发指。在这种情况下,坦克的定义是“移动碉堡”,身后往往伴随着大量的步兵,这时候就算坦克不能被机枪射穿,它们也会成为最容易被攻击的目标,至少不能让跟随的步兵轻易从车后展开阵势。
不过总的来说,一战的步兵除非逼急了,否则不会那么轻易的拿机枪打坦克,他们更善于用堑壕的交叉布置火力收割步兵,用炮弹和反坦克壕消灭掉坦克。就算平时互相压制,马克沁这类机枪也多半喜欢躲在深壕中通过大射角抛洒弹药。
至于麦德森机枪、刘易斯机枪之类的就干脆绝了打坦克的心吧,根本不适合。
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,各大口径机枪已经开始露脸,再配上硬芯弹药,对装甲的穿透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,所以某些相对较薄的坦克如果离机枪太近,还真不一定扛得住射击。
美军的M2机枪就是个能反坦克的机枪,它在一战结束后才正式宣告开发完毕,其中参考了德军毛瑟反坦克枪和弹药系统,它们在一开始就包含看反装甲武器的意思。美军在之后的年代不断完善这种武器,37年改进发射初速到2700英尺每秒,40年又将之提升到2810英尺每秒。
尽管二战时还没有后来北约的穿甲弹技术,但1940年的M2已经能在200米穿透15mm、在100米内击破22mm的合金钢板了。此外苏联的捷格加廖夫-斯帕金大口径机枪也是个不错的东西。
用这类大口径机枪打虎式、虎王这类坦克当然是天方夜谭,但用来抽日本的89、94、95式轻战车这类东西是毫无问题的。太平洋战争中,美军就经常性的拿M2机枪射击日军的坦克,也取得了不少的战果。传闻瓜岛战役中,M2重机枪甚至打退了日军的一次坦克突击。
日本的轻型坦克挨不住,德军的就不行了,德军的2号坦克前装甲有30mm,肯定无法击穿,不过侧面16mm的装甲离近点倒也没问题。话句话说,要打也能打,但是很危险,需要严密的战术布置。
像美军的M3“斯图亚特”这类轻坦应该就是当时机枪的上限了,前38mm,侧25mm的装甲怎么也得拿战后的弹药或者机关炮来轰。
徐州会战中日本还出了个“战车军神”西住小次郎,他驾驶的89式战车在1938年的淞沪抗战中被中国军队的机枪连续射击达1300余发,但是那些7.92mm的马克沁弹药都没能穿透薄薄的16mm前装甲。
(顺带说一句,西住后来在下车过河探路时被冷枪击毙了)
总而言之,如果抱着伤害坦克的目的,拿机枪扫射完全是不智之举,轻机枪根本不要想着能打穿坦克,马克沁这类重机枪也只能挠痒痒。而大口径机枪只能对轻型的坦克装甲车辆起到一定作用,虽然越近效果越好,但终究不能对哪怕稍微厚一点的坦克起到实质的伤害。
而且机枪与反坦克炮弹有本质的区别,1战时通过K型子弹射击坦克的德军就已经发现,光凭穿透并不好对付坦克,许多时候子弹哪怕能穿透坦克,也不能对内部造成什么伤害,必须依靠能在内部爆炸的反坦克炮弹才能有效的打击坦克,否则还不如扛门反坦克枪,老老实实的伏击坦克的发动机部位。
说到反坦克枪,二战后苏联还真靠反坦克枪的弹药和技术,设计出了弗拉季米诺夫KPVT 14.5mm高射机枪出来,如果采用其碳化钨穿甲弹的话,500米击穿32mm的RHA均质钢装甲,拿来打二战的轻型坦克毫无问题,但放到今天,连个防雷装甲车的菊花都打不穿。
所以说,机枪打坦克相当难完成的任务,哪怕是最好的机枪,也就顶多对付下某些特殊时期的轻型、超轻型坦克,二战时期的中型、重型坦克已经不可能被机枪弹药贯穿。
个中道理谁都明白,机枪要是能反坦克,那还要反坦克炮做什么?
关于【玻璃弹枪威力大吗】和【运钞员为何偏爱使用霰弹枪】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,热烈欢迎大家留言讨论,我们会积极回复。感谢您的收藏与支持!
发表评论